日期:2025-11-01 04:19:47 标签:
VOGUE上海盛典当晚,上海的红毯上星光熠熠,镜头前明星们穿着高定礼服轮流摆拍, 后台里互相寒暄递名片,连角落里的工作人员都在小声议论: “谁跟品牌方聊上了” “哪位大佬又带了新人”。 可就在这场被内娱视作“资源入场券”的盛会里,本该是流量焦点的王一博,却只留了个“你过来我告诉你”的简短请假视频,又一次“消失”了。
这已经不是他今年第一次“掉队”了。 4月华表奖,各路演员挤破头走红毯刷脸,他没出现; 5月时尚芭莎晚宴,明星们组队合影炒话题,他依旧缺席。 加上这次VOGUE盛典,网上的质疑声堆成了山:“是不是得罪人了? 连盛典都没人邀请了”“天天不混圈子,资源迟早要掉光”“流量明星耍大牌,连请假都懒得认真说”。
可没人想想,内娱的这些“圈子”,到底有什么好混的? 说白了,多数盛典早就变味了——不是比谁的作品硬,而是比谁的人脉广; 不是看谁演技好,而是看谁会来事。 有圈内人私下说过,不少剧组选角,先看你有没有跟制片人喝过酒,再看你能不能陪品牌方参加活动,真靠演技拿到角色的,反倒成了少数。 就拿这次请假潮来说,贾玲说“要工作”,结果有人扒出她当天只是在工作室改剧本; 李现说“遇见我就告诉你”,转头就有路透拍他在剧组拍夜景。 不是说他们撒谎,实在是内娱的“应酬规则”太绑架人:不去怕得罪主办方,去了又耽误正事,只能靠请假视频找补。
而王一博偏要拆这个台。 他“消失”的日子里,没躲在豪宅里休息,据粉丝偶遇和业内消息,大概率是扎在户外拍纪录片《探索新境》第二季——扛着设备爬高山、走峡谷,跟着团队蹲守自然景观,晒得皮肤黝黑也毫不在意。 这哪是“不务正业”,分明是把别人花在酒局和红毯上的时间,花在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上。
更让人佩服的是他对拍戏的那股轴劲。 去年拍《无名》,有一场他杀掉日本人后抽烟的戏,那场戏要体现角色的紧张和决绝,导演要求很高。 为了找感觉,他从早上就没吃午饭,拿着烟反复试戏,镜头一开机就进入状态,镜头一停就琢磨表情和动作。 直到拍到第五遍,他突然扶着旁边的灯柱干呕起来,胃酸都快吐出来了。 助理要扶他回房车休息,他摆着手摇头,声音都哑了还说:“没事,我就在这儿等着,万一等会儿要补拍呢?”
现场的执行导演刘一舟后来回忆,本来他对流量明星没抱期待,觉得无非是靠脸凑数。 可看着王一博蹲在监视器旁记笔记的样子——梁朝伟演戏时他盯着屏幕看镜头角度,群演走位时他琢磨自己的站位,连道具摆放的细节都要问一句“这样符合年代感吗”,彻底改变了对他的看法:“他不是来蹭热度的,是真的想当演员。”
梁朝伟也看在眼里。拍《无名》时,只要没他的戏份,王一博就搬个小板凳坐在监视器后面,眼睛都不眨地看前辈表演。 梁朝伟私下跟导演说:“这孩子眼里有活,肯沉下心学,比那些天天想着混饭局的年轻人强多了,以后肯定能成。” 影帝的眼光不会错,在这个把“会应酬”当本事的圈子里,肯把心思扎在作品上的,才是真的聪明。
咱们也别光说王一博“不合群”,内娱的很多“群”本就没必要融。 有艺人一年跑几十个盛典,跟谁都称兄道弟,可拍出来的戏要么台词靠配音,要么表情全程僵硬; 还有人天天组局喝酒,号称“人脉遍天下”,结果拿到角色后连基本的哭戏都要靠眼药水。 这些人看似“混得开”,可观众记不住他们的作品,过两年就会被新人取代。
王一博的“消失”,从来不是逃避,而是筛选。 他筛掉了无意义的应酬,筛掉了虚浮的人脉,只留下对专业的敬畏。 从《陈情令》里打戏亲自上、台词反复练的蓝忘机,到《无名》里为一个镜头死磕到底的叶先生,再到摩托车赛场上拿冠军的职业车手,他每次“回归”都带着实打实的成绩,这比在红毯上抢一百个C位都管用。
所以别再嘲笑他“不合群”了,他只是没把时间浪费在虚的地方。
内娱缺的从来不是会混圈子的明星,而是像王一博这样,敢“消失”搞事业、靠实力说话的艺人。
你觉得内娱该少点应酬、多点像王一博这样的“实干派”吗?来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