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2025-10-05 16:17:15 标签:
1922年3月,德国柏林。 在七弟的陪护下,艰难待产的张幼仪,终于住进了设施先进的妇产医院。 自从拒绝徐志摩“将孩子打掉”的提议,她便如一只瘦弱的猫,被抛弃在陌生的伦敦街头;幸好远在德国的二哥和七弟,给予了及时的照顾,才免受流落街头的苦楚。 这个小生命的到来,让张幼仪有些心酸。 作为随时随地被抛弃的妻子,她清楚的知道:孩子的出生,无法挽救这段将行就木的婚姻,而自己执意生下孩子的决定,也剥夺了这个无辜孩子本该享受的父爱。 就这样,被徐志摩抛弃的张幼仪,孤独生下了他们第二个孩子彼得。 陌生的国度,她根本不知道如何照顾孩子,只好恳求医生的同意,允许她和孩子在医院多住一段时间。 而身为父亲的徐志摩,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,仿佛这个孩子与他没有关系。 直到生产结束,消失许久的徐志摩才真正现身。 可和他一同到来的,还有早先拟定的离婚协议书;洋洋洒洒的字里行间,没有一句是对张幼仪和小儿子的问候,全是对所谓“自由”和“前途”的渴望。 “林徽因就要回国了,我非现在离婚不可。”他着急催促。
听到这句话,虚弱的张幼仪浑身冷到冰点,那一刻,内心的纠结和不舍全部化为齑粉;她毫不犹豫地拿起笔,在空白处签下自己的名字,以成全徐志摩所谓的爱情和自由。 也是这一刻,传统礼教强加在张幼仪身上的枷锁,彻底被打开。 她曾经是如此顺从、温婉的女子,甚至不敢正视徐志摩的眼睛;但签下离婚协议的那刻,她却第一次用坦然的目光直视他的眼睛,并说道:去给自己找个更好的太太吧! 签署万离婚协议后,徐志摩才想起什么般,对张幼仪提出:要去看看自己的小儿子。 并且还责怪张幼仪:为什么把孩子留在医院。 在医院的育婴室,徐志摩透过玻璃,第一次看到了小儿子彼得。 但这种眼神,在张幼仪看来,是如此的不合时宜。 因为徐志摩看孩子的眼神,好像是看一件新奇的玩意,他眼神充满爱意,却丝毫不见责任与担当。 从始至终,他都把自己摆在欣赏者的位置,从未提出过把孩子带走的要求,更没有问过张幼仪要如何把孩子养大。 似乎这个孩子,从来与他没有关系。 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那年,是1922年。 古老的中国受西方文化的冲击,新的思想、旧的观念相互交融碰撞,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兴衰成败。 也是这一年,如愿离婚的徐志摩,不顾张幼仪的处境,兴奋在报纸上刊登了《徐志摩离婚通告》,并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: “我将于茫茫人海寻找我唯一之灵魂伴侣,得之,我幸;不得,我命。” 与张幼仪的离婚,源于他对爱情的所谓追寻。 两年前,来到英国的他,结识了仅有16岁的林徽因,那段康桥之恋的浪漫,让他魂牵梦萦。 签下离婚协议的第三个月,徐志摩便紧随林徽因的脚步,回到了国内。 但浪漫多情的诗人,所遭遇的生活远没有幻想的那样幸运。 父亲徐申如对他离婚的事情,始终怒不可遏,并告诉徐志摩:西式离婚协议并不奏效,至少要经过他本人的同意,如果张幼仪不再是徐家儿媳,那么徐家就要认张幼仪做女儿。 而被徐志摩苦苦追寻的女神林徽因,更给了徐志摩沉重一击;她与建筑才子梁思成订婚并喜结连理,让徐志摩抱有的希望和幻想彻底破灭。 想来,这也是上天的惩罚吧!徐志摩强加在张幼仪身上的抛弃和痛苦,最终也亲自体会到了;只是不知,倍感绝望的他,是否也为自己离婚行为反省过,或者对张幼仪有一丝丝的愧疚。 他为追寻爱情回到了中国,毫不顾及前妻张幼仪的生活,更不顾及那个与自己有着相同血脉的小儿子彼得。 在民国第一桩西式离婚案中,徐志摩获得了自由,可留给张幼仪的,却是千夫所指的难堪。 思想保守的家乡,到处流传着她与徐志摩离婚的消息,甚至还在火车上,听到两个女人议论:一定是张幼仪长得很丑,徐志摩才不得不和他离婚。 她也是个传统内敛的女人啊,她不敢回家,便带着小儿子彼得,在德国生活了整整三年。 同样是徐家的孙子,可这个孩子的运气并不如阿欢。 长子阿欢在徐家出生,拥有着徐家所有人的关爱和照顾;可小儿子出生在德国柏林,身边只有母亲张幼仪一个人。 阿欢出生时,公婆不需要张幼仪亲自照顾孩子,因此张幼仪并没有太多的经验。 所以面对小儿子彼得的出生,张幼仪心里浮现出浓浓的忧愁,因为她根本不知道该怎么把这个孩子养大,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。 为了更好的照顾孩子,她开始学习德国的育儿经验,甚至找工作谋生;而这不断的学习,也让她找到了生命的价值:独立、睿智、果敢…这也是她后半生披荆斩棘的底气。 可是,命运也有更残忍的捉弄,用生离死别的痛楚,锻造一场涅槃重生。 1925年的3月,小儿子彼得病逝于德国柏林,这个年仅3岁的孩子,自出生到死亡,从未得到过一丝一毫的父爱。 彼得去世一星期,作为父亲的徐志摩才赶到德国。 按照他的说法:是母亲担心幼仪承受不住丧子之痛,催促自己前来相伴。 这是离婚后的两个人首次见面,这一晃已是三年的时光。 许久未见的两个人,仿佛重新认识了一次彼此。 张幼仪再也不是那个唯唯诺诺的小女人,她甚至可以直视他的眼睛,这样的变化,让徐志摩也不再将她视为空气。 为了让张幼仪尽快走出伤痛,两人与朋友相约旅行。 但在旅行的途中,张幼仪才知道,徐志摩来到国外,是参加次子的丧礼,更是来避风头的。 他爱上了好友王赓的妻子陆小曼,当两人婚内相恋的事情被公布后,怒不可遏的王赓直接下了追杀令,扬言要杀掉徐志摩。
她以为,他与她的离婚足够荒唐,却没想到,他追寻爱情的所谓行为,更是荒唐透顶。 一年后,张幼仪再次接到了公公徐申如的书信,恳请她务必回国。 她忌惮国内的风言风语,本不想回去,可架不住公公徐申如的再三催促,最终是收拾行李,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。 还没适应国内的变化,张幼仪便被人请到了徐家。 最初离开徐家时,张幼仪怎么也没想过,多年后再回徐家时,自己竟然已经完全换了一种身份:徐家还是徐家,却已然不再是自己的家了。 此时,早早在厅堂等候的徐申如,心情更是万分复杂。 11年前,儿媳张幼仪凤冠霞帔,风风光光进了徐家的大门;他还记得,单是嫁妆火车都装不下,运送嫁妆的队伍还临时雇了一条船,这样风光无限的婚礼,是张家的体面,更是徐家的荣耀。 且不说出身,单是儿媳张幼仪的人品,便让徐申如夫妇万分欢喜:知书达理、贤惠勤快、温和内敛…这样的儿媳,简直是人间难求。 所以当徐申如得知儿子徐志摩,追求林徽因不得、又不顾一切娶陆小曼为妻时,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儿媳张幼仪。 他太希望幼仪能够回来阻止这场婚礼,如果不能,哪怕听听她的意见也好,再或者,给予儿媳些力所能及的补偿。 扪心自问,是徐家有愧! 所以,时隔4年的再次见面,双方并没有久别重逢后的欢喜,因为每个人都意识到,这一次的会面,代表着一段婚姻与亲情的彻底终结,而房间中压抑的氛围,也几乎让人窒息。 “幼仪,你和志摩离婚是真的吗?”张幼仪落座后,徐申如试探性问向张幼仪。 那一刻,张幼仪可以感觉到,公公努力克制住自己的情绪,让这句话显得自然平和。 “是真的。”张幼仪看了看徐志摩,淡淡地答,原本她想加个称呼,可“爸”到嘴边,终究还是没能出口。 徐申如有些失望,而后继续问:“那你反对他和陆小曼结婚吗?” 张幼仪迟疑了一会儿,再一次以平静的语气回答:“我不反对。” 听到张幼仪斩钉截铁的回答,徐申如瞬间苍老了许多,他像是泄了气的气球,软塌塌颓坐在太师椅上,头转向一边,再也不愿说话。 可这样的回答,让旁边的徐志摩却激动起来。 他兴奋地跑向张幼仪,做了个热烈的拥抱后,仍抑制不住的欢喜跳转。 也许是用力过猛,他手上的玉戒指一下子从窗口飞了出去。 这戒指是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定情信物,他平常爱若珍宝,忙跑下楼寻找,不料怎么也没有找到。 许多年后,徐志摩空难去世,张幼仪再次想到了这次丢失戒指的事件,才发现:许多悲剧,从那一刻,就埋下了不详的伏笔。 徐申如不肯死心,为了阻止儿子徐志摩的婚姻,他提出一个苛刻的条件:要徐志摩找胡适或者梁启超当证婚人,才能举办婚礼。 胡适自然是找不得,江冬秀素来不待见陆小曼与徐志摩,自然不肯放丈夫当这证婚人。 而梁琼超又何曾愿意呢,只是架不住徐志摩的苦苦哀求,心软间便也见证了这荒唐的婚事。 大婚当日,身为证婚人的梁启超,面对这对“有情人”,并没有给出祝福,而是冷冷道: “徐志摩,你这个人性情浮躁,以至于学无所成,做学问不成,做人更是失败,你离婚再娶,就是用情不专的证明!” “陆小曼,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,我希望从今以后你能恪遵妇道,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行为,离婚再婚都是你们性格的过失所造成的,希望你们不要一错再错、自误误人。” 此时,徐申如脸色铁青,看向儿子和陆小曼的眼神中,尽是不满和失望。 为了给老友徐申如台阶,梁启超最后总结道: “总之,我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这一辈子最后一次结婚!这就是我对你们的祝贺!———我说完了!” 在这场荒唐的婚礼上,梁启超的这番证婚词,可谓预兆后期的种种不详。 如人们预料般: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再婚,并没有想象中的幸福。 陆小曼素来挥霍张扬,婆媳频发的矛盾,让彻底伤心的徐家二老,搬来了北京与张幼仪同住,丝毫不再顾及儿子徐志摩的感受。 这番荒唐的婚姻,让幸福的家庭分崩离析,更让徐志摩与陆小曼两人,也面临着穷途末路的结局。 为了养家,徐志摩不得不来回奔波上海和北京,以满足陆小曼的无尽挥霍;可情劫终成祸端,一场空难彻底夺走了徐志摩的性命。 面对噩耗,陆小曼将送信人拒之门外,不愿接受这个残忍的消息。 最关键的时刻,是张幼仪挺身而出,操办了徐志摩的丧事,让他有了最体面的离去…
抛弃张幼仪,徐志摩的人生愈发艰难困顿,而离开徐志摩,张幼仪如囚笼般的人生,才迎来真正的自由和解放。
这一路的委屈磨难,最终涅槃重生,成为她后半生披荆斩棘的勇气。
如果偏要为张幼仪的人生做个总结,我想将她定义为完美的人生。
每个人的幼年、童年和青年,都会经历或多或少的遗憾和失败,张幼仪也不意外,而她与徐志摩的婚姻,可以用惨烈来形容。
但徐志摩从婚姻的出逃,让张幼仪拥有了涅槃重生的机会。
在那个旧时代女子身不由己的年代,她却变成了一个坚强而独立的女人。
这其中,有家族兄长的帮助,但更重要的,是她敢于割舍过往的勇气和毅力。
当不再被过去的种种缺憾和挫败困扰,人的一生,也就拥有了新的选择和前路。
————END————
其他推荐——
1965年,陆小曼凄凉离世;墓碑上9字敬称,成为她人生的最大讽刺
陆小曼:拒领徐志摩遗体,丧事后写下《哭摩》,痛悔:我决心做人
作者:初拾
从风云人物的传奇经历中,淬取平淡人生的醒世箴言!
原创作品,抄袭必究;
图源网络,侵权立删!
如果喜欢这篇文章,不妨点个赞再走呀~